齊邦媛與其跨時代著作《巨流河》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
分享


揭開八年抗戰的七七事變紀念日將至,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現代史教授方德萬(Hans van de Ven)近來出版英文新作《戰爭中的中國》,書中大量引用作家齊邦媛巨著《巨流河》中的民間記憶,一反傳統戰爭研究只談政治勝敗,關注抗日戰爭二戰、國共內戰等對人民乃至世代的影響。

方德萬16歲開始學中文,後赴哈佛大學研習中國近代史,首次去大陸時恰好拿到一份中國共產黨如何崛起的資料,自此深研相關歷史。但他一直深感研究戰爭時,資料多為官方檔案,往往只談戰爭本身,且「政治領導說的一半都是假話」,亟盼更能反映民間真實的材料。

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推薦下,方德萬讀到《巨流河》,如獲至寶。他說,中國雖有很多民間抗日回憶,但品質不齊,且多受英雄主義影響;《巨流河》則全面刻畫戰爭對人民生活、文化、教育、思想等影響,文字簡單卻意韻悠遠,抒情感與文學性也很深,且不見英雄主義或強烈引導,「我很佩服這種寫法」。

方德萬說,像齊邦媛描寫她父親齊世英成立的東北中山中學,乃至她就讀的南開中學等招收流亡學生的學校,顯出當時盡管戰火隆隆,仍很支持文化、教育,保護文明與做人之道;老師甚至會拋下自己的家,帶著學生大遷徙,成為戰爭中學生最重要的依靠,「這在其他國家未見」。

《巨流河》英文版日前出版,封面換成1946年抗戰勝利後,22歲的齊邦媛於武漢大學拍照,笑容燦爛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
分享
齊邦媛在書中回憶抗戰時期,國共曾合作,後來共產黨藉讀書會吸收年輕學生,她被指為「權貴餘孽」,則顯現國共內戰與抗日戰爭的複雜關係。方德萬認為,國共政權都藉抗日牽制對方,這是為何日本投降後,蔣介石「以德報怨」,好藉日軍保護中國大城不落共軍手;毛澤東最後占領中國,也曾感謝日本攪亂時局,讓共產黨伺機竄出。

「日本投降了,但暴力和軍隊都沒有結束。」方德萬指出,所謂中日戰爭及二戰在1945年結束的說法,只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不想再牽涉戰爭的策略說辭,事實則是各國包括中國內戰都仍繼續,國民黨政府也因此來台,之後也才有228事件等,「真正的和平沒有到來」。

方德萬感謝齊邦媛寫下大量民眾的經驗,讓他得以在為何打仗、為何誰勝誰敗等傳統戰爭史關注外,用新方法來討論戰爭,「最重要的問題應是戰爭對人的影響」。他也指出,《巨流河》更創新的課題,是藉家族故事寫出戰爭對世世代代的影響,「這影響不僅對第二代,更是對第三、四代」。
歷史學家方德萬生於荷蘭,對《巨流河》的家族史特別有感,是因他的家族也曾因二戰飽經傷痛。記者何定照/攝影
分享

5D055B8E7ED40DC8
arrow
arrow

    林昱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